簡體版

卷三、霜天曉角 一三、知傳家學與青箱

一三、知傳家學與青箱

孫元起有些不解︰統一教材,說小了,關于自己和經世大學的名譽;往大了說,甚至關系中國現階段的教育水平。為什麼自己不能攙和進去呢?

老大人似乎看出孫元起的疑惑,緩緩說道︰「以前,老夫的身體還硬朗,你又一心治學,有些事情老夫便越俎代庖,幫你拿了主意。如今老夫已經是風燭殘年,大去之期不遠矣官場上的一些事,就得你自己處理了,靠不得別人。不僅要照顧好你自己,還要照顧好學校,如果再有余力,照顧一下老夫的親戚,那就感激不盡啦

「老夫也知道,你對中國官場的蠅營狗苟,甚是厭煩。盡管你萬般不願意,可既然是在大清,就免不了要和官員打交道。況且,你如今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兒,更要懂得官場上的一些規矩和技巧。自從咸豐九年(1859)中進士以來,老夫已經在宦海中撲騰了將近五十年,雖然沒有什麼功績,但對于做官還是小有心得,今天便說與你听听。

「在我大清做官,是最容易的事兒,也是最繁難的事兒。說容易,穿上官服、戴上烏紗之後,只要哄好上官,便萬事大吉。說繁難,想那李文忠公的格言便是‘拼命做官’,身故之後依然謗言滿天下,何況其他人?不過百熙你並無雄心壯志,只不過是想借這官身去辦成一些事罷了,所以最是簡單。只要你懂得八個字就可以了。」

見老大人準備傳授青箱秘學,孫元起連忙打起精神,擺出恭聆教誨的樣子,就差沒像朝鮮的干部一樣手里拿著紙筆,隨時準備記錄偉大太陽的光輝語錄。

老大人也在椅子上坐起身,伸出枯瘦的手指︰「記住這八個字︰審時度勢,察言觀色。對事要審時度勢,對人則察言觀色。」

孫元起听罷有些泄氣︰還以為什麼家傳絕學呢,原來是大路貨

老大人似乎沒有看見孫元起的失望之色,接著說道︰「就拿寶熙這封折子來說,他首先看到現在廢除科舉之後,禮部無所管轄,而學務處管轄全國學政,又有些名不正言不順,設立學部勢在必行。這便是‘度勢’。有這個勢,卻還要等待時機。太早上奏這封折子,成與不成兩說,好比在傷口上撒鹽,至少先得罪了禮部;老佛爺看他在宣布廢除科舉之後,立馬迫不及待地跳出來,心中肯定也無好感。要知道,在我大清做官,上峰的喜怒基本覺得你的仕途升遷如果太遲上折子,要麼被別人搶了先,成為人雲亦雲的應聲蟲;要麼朝廷早有此議,廷臣以尋常視之,這折子就等于是廢紙一張。寶熙選的時機極好,五大臣遇刺之後,皇上、皇太後勵志革新,學部的設立是大勢所趨,這封折子正中下懷。所以便轉到政務處、學務處商議。」

說了這一大段話,老大人有些疲倦,又躺回椅子上,這才說道︰「百熙你是聰明人,你且依照‘時’‘勢’分析一下,看看這折子交到政務處之後,會如何辦理?」

見老大人考校自己,孫元起在心里思忖片刻,才掰著指頭說道︰「首先,如您剛才所言,這設立學部是必須的,政務處不會看不到這一點,所以定然會設立學部。其次,寶大人奏折里面是想把禮部、國子監兩個衙門裁撤掉,大部分到太常寺、鴻臚寺,另一小部分到學部。這里面就牽扯到眾多人的利益糾葛,在設立學部之前,必須先考慮好是否要裁撤禮部、如果裁撤又如何調配人員等問題。可人員調配分流,素來就是最麻煩的事兒,所以短時間內學部不會設立。而學務處之前並沒有多少人員,即便禮部分來部分人,磨合也需要一段時間。」

看孫元起說完了,老大人贊許地點點頭︰「說得大致不錯。不過,還有…需要注意︰一,六部對應著《周禮》,關系國體,不容輕廢。而禮部自北周始設,歷代相沿,以至于今,不可能現在裁撤的。二,政務處處理事務也分輕重緩急,如外務、軍事、救災、撥餉等肯定要優先辦理,照設立學部這種並不緊迫又關系重大的事情,一定會使出水磨工夫,拖上個幾個月再說。三,學部設立以後機構究竟如何設置、由何人出任,可是大學問。要知道憑空多出這麼多官職,各派系之間爭權奪利,定然曠日持久。所以,未來半年間,學部不可能正式開衙辦事」

姜是老的辣孫元起覺得有些汗顏,旋即想到︰「單這設立學部就要半年多時間,到那時候,寶大人的奏折肯定已被忘到九霄雲外。再說,寶大人奏折上的三條建議,其中改教員為職官、統一學生服裝兩條都需要大力氣、大投入來做,朝廷定然是不肯的;至于統一教科書,則屬于吃力不討好,學部也不會主動攬這麻煩事兒。所以說,這統一教科書的想法只能是胎死月復中,我也不用攙和到里面去」

老大人點點頭,又搖搖頭︰「這教科書的問題,學部在未來一兩年間自然不會著手去做。不過,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朝廷絕不會放任教科書五花八門、魚龍混雜的。而以後要統一,第一步依然是寶熙所提的先行審定各種教科書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你們現在著手準備,到時候便可以從容應對。」

孫元起這時已經有了主意,回去之後雙管齊下︰

首先,收集現有的各種教材講義,借以進一步完善經世大學編纂的教科書體系。然後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爭取在學部審定教科書之前,造成一個既定事實︰盡管經世大學的教科書不是官方審定授權的,但在全國已經處于主流地位。官方只要不逆潮流而動,只能默認現實。

其次,商務印書館爭取和某省官書局合作,成立合資企業,使之具有官方背景,然後以官方名義出版全套叢書。這樣,以後在學部審定教科書的時候,學部里面就會有自己的代言人,發出自己的聲音。

老大人見孫元起已經有了對策,這才提醒道︰「其實,此次成立學部,對于你經世大學影響最大的,並非是教科書審定,而是學部的機構設置和章程起草。假如有人故意刁難,在里面做些手腳,縱然你說學校是洋人所辦,恐怕依然寸步難行。」

听了這番話,孫元起臉色凝重起來︰這好比是後世的標準化組織,你的產品再好、體系再完整,只要在組織內沒有話語權、和組織的規章制度有沖突,不須手段,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你打落凡塵

「原先,學務處有三個管學大臣︰張埜秋,榮華卿,再加上老夫。如今張埜秋已調任戶部尚書,老夫也垂垂老矣,以後成立學部,尚書定然是榮華卿。」老大人口中的榮華卿,就是現在孫元起的頂頭上司榮慶,「榮華卿舊學出身,對于新學知之甚少,等他執掌學部,必然要倚借他人之力來設置機構和起草章程。前年奏準的各級學堂章程,便主要是你擬寫的。只要你和榮華卿多多溝通,他肯定還會借重于你。到那時候,學部究竟應該如何,還不是看你和榮華卿兩人所言?」

雖然孫元起對那榮慶不感冒,不過形勢比人強,少不得多上門拜訪幾次,送些稀奇的禮物。在1905年12月6日,根據政務處大臣與管學大臣商量結果,老佛爺批準設立學部。以榮慶為尚書,熙瑛為左侍郎,而剛出任翰林院侍講學士不久的孫元起為「署右侍郎」,也就是臨時代理的意思。

經過調整,學部排在吏部之後、禮部之前,成為顯赫一時的衙門。學部開設之初,幾乎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是孫元起、羅振玉、張元濟、嚴復等經世大學老師起草的,體現了濃重的現代大學氣息,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更多到,地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