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三、霜天曉角 一一一せ 高談正可揮麈毛

寫不易,請到起點支持作者,感謝有你

一一一、高談正可揮麈毛

王闔運又叮囑道︰這拜帖平時出門經常使用,自己裁切寫,不免耗

時費力。你可以寫了樣子,叫人拿到琉璃廠多印些,隨身帶著,最是

方便!「

孫元起心中已然打定主意︰您老這字就寫得不錯,等會兒用這個作模

板便好。王湘綺接著說下去︰官圌場最講究論資排輩,除了依據官

職大小,還有考慮登科先後、幾甲出身、

入衙先後。在國朝初年,各處都興此道,而吏部最重同寅前輩,即便

後來做了尚、入了軍機,舊曰同僚見面,拜帖還要用‘舊寅‘二

字,否則就是失禮。

到了今時今日,朝中還有幾個衙門最喜歡論前後輩之禮,除了內閣、

禮部、都察院,就是你們翰林院了。只要是從這個衙門出去的,即便

你飛黃騰達,做到三公九卿,見了比你早進翰林院的,也要恭

敬地稱呼別人為‘老前輩,根據自己的科次或稱晚生’、或稱學生

‘。

以前就有這麼一檔子事兒,大致發生在順治乙未年55。翰林

院散館後,安邱劉祚遠出任吏部主事,當時官至戶部侍郎的孫文定公

名廷銓,謚號文定有事過門拜訪,遞拜帖。這孫文定公

在順治庚寅年50曾任翰林院提贊四譯館,依照規矩,拜帖應

該寫舊誼孫廷銓拜,結果一時大意,忘了這茬兒,只寫著‘孫廷銓

拜‘。劉祚遠見格式不對,便毫不客氣地讓人把拜帖退了回去。孫文

定公沒有一點脾氣,還得向人道歉賠禮。「

孫元起道︰虧得壬老提醒,否則我真不知道其中還有這等竅要!那

時候榮尚怕是尋了這個由頭,對我成見又加一條!「

王闔運微微頜首︰這王中堂咸豐壬子年52中進士後,便分部學

習,並未入翰林。雖然如今兼著翰林院掌院學士,你見他後,稱‘中

堂大人便可倘若見了榮尚,你就要恭敬地稱他老前輩了。

這點你可錯不得!「

在心中默默念幾遍。孫元起點了點頭,表示自己記下了。

孫元起以為這繁文縟節到此就該結束了,誰知道王闔運又拉著他,仔

細講解了去人家應該從哪一邊台階走、站在客廳哪一邊給人行禮什麼

的,弄得孫元起哭笑不得。

回家之後,便把王闔運示範的拜帖交給老鄭,讓他去琉璃廠印數百

張。隔了兩三日,老鄭便取了回來。雖然不如今日做名片的立等可

取,也算得是高速高效。

孫元起打開外面厚實的毛邊紙,就見到一大摞鮮紅的名刺。有的印著

孫元起拜,有的印著晚生孫元起拜。字倒是莊重麗、賞心悅目,

透露出濃濃的金石味,可是這紅紙怎麼看怎麼刺眼。刺

去倒像結婚請柬!

這印得倒是非常好。可為什麼用紅紙印呢?用白色、淺茶色印的話

,多素淨啊!

孫元起翻著名片,隨口說道。

老鄭連忙介紹說︰咱大清的官圌場,除了國圌喪期間。名刺多數

以紅色為主。至于您,那是翰林院的官,平時更是必須用紅色!「

看來,清代宰相家的小廝,知道的官圌場常識都比自己豐富啊!算了

,就這樣!拜帖既然準備好,自然不能耽擱,瞅著袁大頭回京的時

候,孫元起先去拜訪武英殿大學士王文韶。

今年五月份的時候,慈禧太後看王文韶當差多年。勖勞卓著,如今已

經年逾七旬,每日召對起跪都有些艱難,便開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差使。此後,他便在家養病,很少出外走動。所以去拜訪他倒不用特

別挑日子。

到了門口,老鄭輕車熟前遞過銀子和名刺。或許是銀子發威,

或許這王中堂確實和自己的叔祖父關系不錯,片刻之後。家人就出來

迎接孫元起。

孫元吩咐老鄭將八色禮品抬進府內,自己隨著家人來到正廳,只見一

位矮小的老爺子手持紙扇站在廳中,見有人進來,忙抬頭眺望。

在這一瞬間,孫元起大致看清了傳說中油浸枇杷核子的長相︰臉並

不像想象中圓滑者的豐腮重頤。相反,非常瘦 ,加一部花白的胡

須,整個人像是位私塾先生。或許從軍機大臣位置退了下來。

手中失去圌操控天下的權柄,老人氣色有些頹唐。盡管比叔祖大人年

青三歲。看著倒比老大人更蒼老些。

無論如何,人家七十多歲的年紀擺在那里,自己前磕個頭還可以接

受。想著,便快步前︰晚生孫元起給王中堂請安!「

琉璃球果然柔和婉轉,對誰都是三分帶笑。王中堂連忙過來扶住孫

元起︰呵呵,你就是壽州中堂的孫?老夫數年前便在廉子胡同見

過你呢,當真是王謝子弟,果然風流瀟灑、卓爾不凡!來來來,

快請坐!「

攙著孫元起的同時,還不忘吩咐涼茶與孫元起解渴。

兩人先套了一會兒交情,又說起翰林院的事兒。

王中堂道︰人們常說,翰林院庶吉士是‘半路修行,而翰林官為玉

堂仙’。百熙今蒹皇太後特簡,—步登仙,此等榮幸古今無二,最是

可喜可賀!「

孫元起臉帶笑,心中卻想︰這老頭是罵人呢?

王中堂猶自不覺︰百熙到了翰林院,平時職事倒也清閑。如果無暇

,不去也可,然而還是一月去幾回為佳。國朝設立翰林院以來,向

來有大考制度。嘉慶、道光、咸豐年間,每隔四、五年就臨時舉

行一次,考績處于三等以下的,處分極為嚴厲,降職、罰俸都是輕的

,甚者即行革職,比如嘉慶年間的侍讀學士承恩泰。「

如果選明清翰林官中最悲催人物的話,那麼這位承恩泰同志一定能入

前三名!

這位滿族人,也不知是怎麼混進翰林院的,而且還當了侍讀學士。

嘉慶十七年2,翰林院舉行大考。按照規矩,滿族翰林只考滿語

、騎射兩項,承恩泰道︰我熱愛中國古典文

學,這個滿語、騎射,抱歉,我來不了!等讓他去考詩詞歌的時

候,他又說︰我是旗人,這個詩詞歌,抱歉,我不會’?

這不就是童話故事里非鳥非獸的蝙蝠麼?

最後逼于無奈,他自己要求只考翻譯——滿漢之間的翻譯,考官答應

了他的請求。

結果考試前幾天,這位承恩泰同志又了一道折子︰我是非常希望參

加考試,可是我去年秋天騎馬的時候,摔下來傷了手臂,如今舊傷復

發,寫不了字。抱歉!實在不能參加考試!「

當時翰林院的掌院學士曹振金庸忍無可忍,把這位承恩泰同志的偉大事

跡報給了嘉慶皇帝。皇帝對

于這麼憊懶的旗人也沒轍,除了把這位無恥無能之至「的承恩泰逐

出批本處、即行革職外,再無別的處罰。用皇帝自己的話說︰此

等不堪之輩,亦不值治罪!「

雖然孫元起不知道承恩泰的事跡,但對于翰林官大考的事兒還是知道

一點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

《孽海花》里就曾寫到一班老翰林听說要大考,個個急得屁滾尿流

,玻璃廠墨漿都漲了價了;民間也有翰林怕大考這樣的傳言。

話說翰林官一般都是從庶吉士中篩選的,而庶吉士又是從進士里面挑

出來,優中選優,可謂飛機里面的戰斗機,久經考場,如何單單怕

這大考呢?

原來翰林院是比較清閑的機關,大家在里面都是聊聊天、、

哦,那時候沒網,和進了人大的老干部一樣,那還有心思研

究四五經、詩詞歌這等考試寶典!三五年過去,可憐那手

是生了、眼是花了,哪里還得了考場?正好比如剛進大學的學生,

一年瘋玩後再讓他去參加高考,歇菜幾乎是一定的!

況且,翰林院歷來被認為是清要、清秘之處,來到這塊地方好比登

瀛洲做了仙人。入翰林院的時候,自然人人都有一股子得意的勁兒。

可要是沒通過大考,被灰溜溜的掃地出門,估計和被清華北大退

學沒兩樣,這一輩子也沒臉面見人咯!這也是翰林官怕大考的原因之

一。

孫元起忽然听聞有大考,也覺得菊圌花一緊︰要是考四五經、詩詞

歌賦,哥哥我不得交白卷嘛?這丟人可就丟大發啦!

王中堂話語一轉︰不過因為同治以來,天下紛擾,大考之制已經名

存而實亡了。就說光緒元年以來這三十多年間,只有甲午年1い94

舉辦過一次。便是京察大計,如今也多流于形式,走走過場罷了。翰林官向來由掌院學士出具評語,只要榮尚沒有意見,你定然是

考。所以,百熙毋庸多慮!「

這老頭一驚一乍的,到底是啥意思?回去得好好琢磨琢磨一下!

正思忖間,王中堂又調轉話頭︰百熙,你在海外多年,你說說,這

洋人有好的麼?

這什麼意思?孫元起只好小心翼翼地回答︰恐怕和我國人一眼,有

好有壞?王中堂一合手中的折扇︰老夫覺得,這洋人沒幾個好東

西!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