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百八十六章 回報東宮(求訂閱)

/  從觀星樓中探知了朝廷近期的大事件,李鴻儒才去東宮回報。  黃水縣令的批文還沒到他手中,他這官職屬于掛名,沒有直接的上司。  李鴻儒能報道的地方只有東宮。  靠著太子中舍人的身份,他入東宮倒還算方便。  一番通報之後,李鴻儒已經到了東宮大殿。  太子此時忙于政事,還沒有回東宮。  東宮中只有太子妃蘇淺。  在蘇淺的身邊,還有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圭女圭跟著一個夫子咿咿呀呀的念書。  這讓李鴻儒不由好一陣感慨。  眼看著太子年少成長,又漸漸到成婚,再到如今,太子的兒子都這麼大了。  李鴻儒的模樣引得蘇淺一陣發笑。  「以你之才,只要放出消息去,長安街上的姑娘會從王城排到東市!」  「太子妃說笑了,我哪有那麼旺的桃花運!」  「只要你不主動將那些姑娘推出去,今天成親都沒問題!」  「哈哈哈~」  關于主動推姻緣這種問題,李鴻儒覺得有些小尷尬。  若是臉皮厚點,江夏王就不是差點成為仇家,而是可以成為老丈人了。  他和李道宗現在的關系極為不穩。  此時兩人解除了當初的仇怨,但文公主在吐蕃順風順水還好說,一旦文公主出什麼大事,李鴻儒覺得李道宗很可能舊恨新仇一起上,大概率又來折騰他。  他和太子妃瞎聊著一些話題,倒也不嫌寂寞。  做媒還是有一些好處。  除了當初撈到的謝媒禮,他和蘇淺的關系極近。  在東宮中,他並無多少約束感。  「你是有大才能的人,有時間需要多多幫襯……」  蘇淺笑意盈盈,話語中不乏提及太子。  她敘說時听得宮外一陣腳步聲,頓時站起身來。  「殿下回來了!」  「象兒今天有沒有好好讀書!」  排除掉稱謂,李鴻儒只覺太子和太子妃的交流與李保國和客氏沒區別。  此時的小王子在進行啟蒙教育。  相較于他們在三四歲時光四處瘋,這個小王子已經能背誦諸多短篇典籍,又通曉一些武術基礎。  皇室打基礎的條件和外界完全不同。  若沒有幾分特殊機緣,少有人可以趕得上這些未來王子王孫。  「只是這種童年未免也枯燥了一點!」  思索起當初講妖怪故事時引得大堆小王子小公主團團圍繞,李鴻儒亦是微微搖了搖頭。  各家都有各家難念的經。  他思及自身的狀況,亦是停下思緒,速速上前對太子行了禮。  「我原以為你會和江夏王一起回來,沒想到時間遲了兩個月!」  見了李鴻儒,太子有些無語。  誰給李鴻儒擦都會很頭疼。  他的安排已經很妥當很到位了,但耐不住李鴻儒在吐蕃國沒回來。  給李鴻儒申請的‘黃水縣令’職位已經三個月有余,但落到現在還沒去上任走過場的,太子也不知道朝中還有幾人是如此模樣。  這是一個鍍金的職位。  但凡能坐鎮一方安然,便會向上提升到一郡,甚至一州之地的刺史和都督。  大多朝廷重臣的履歷都是如此。  即便是走過場,那也得先去走走,走過了才能堵上一些人提及的規則。  太子提了數句,頓時讓李鴻儒連連點頭。  府邸都賣掉了,他去黃水縣上任沒問題。  去吐蕃送親之事照例需要做匯報。  李道宗此前就有上朝提及過,李鴻儒此時只要做一些補充。  他的補充不算多,只是提及吐蕃國境內婆羅門、吐蕃、大唐如今形成了拉鋸之勢,有著隱約的平衡。  「平衡就好」太子點點頭道︰「莫要如麗箐那般激進才是!」  太子提及的麗箐全名李麗箐,也就是下嫁到吐渾國的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的步調太大了一些。  但凡行事沒這麼激進,而是采用溫水煮青蛙方式慢慢改善,或許吐渾國難于生出如此大的內亂。  太子惋嘆上一聲,听得文公主謹慎穩妥不爭不搶,他一時連連點頭。  弘化公主下嫁吐渾國之前,不乏有諸多朝臣給予建議。  弘化公主將這些建議執行得非常到位,但諸多大臣終究是在大唐朝廷中,難于時時去指導。  當事情過火了一些,易放難收,吐渾國的火也就點燃了起來。  這最終只能由大唐朝廷去收尾。  如今諸臣也只能總結經驗教訓,將吐渾的內亂當成一場教育。  在處理吐蕃國的問題上,顯然沒有大臣會建議去激進一些,便是此前對文公主下嫁時的建議也沒人再提。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吐渾國亂起來還有朝廷前去鎮壓,若吐蕃生了亂,能前去吐蕃國的人就很少了。  太子只覺文公主能將事情藏在心中,沒有去冒然行動很好。  「對了,我在黃水縣給你安排了兩個得力助手做事,若是你一直閑著,不防去著著書,你是榜眼之身,又有詩才,定然能為儒文化做一些貢獻!」  待得回報交談完畢,李鴻儒欲要出東宮時,太子開口提及了一句。  這讓李鴻儒只得點點頭。  若是要他抄點詩詞應急不成問題。  只是剽竊之事終歸有些欺名盜世,李鴻儒對著書流傳從沒起過心思。  他勉強應下太子要求,提及自己一定會努力做貢獻。  「惠褒最近在著《括地志》一書,听說已經完成大半,我不欲與他爭風頭,但被比下去總歸不算好事」太子笑道。  魏王李泰,字惠褒。  《括地志》一書來勢洶洶。  太子有顏師古等人編著《漢書注》做底,但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難有《括地志》典籍傳承的作用。  這有些類似于將帥功高蓋主狀況的弱化版。  雖然同為大唐出力,又同屬皇室,但他是太子,而魏王是王子。  這些都是要記載到史冊中的事,並非嘴巴上開兩句玩笑話就能過去。  王子蓋過太子是忌諱之事,魏王行事不懂收斂,太子不免也有些尷尬。  他沒法去責備魏王,太子如今只能想些辦法補全,爭取到時少惹非議。  「你行走了諸多區域,對大唐之外各處多有熟悉,若是能成書,想必是能對《括地志》做一番補充」太子建議道。  「這沒問題!」  听得不是抄詩成書,李鴻儒頓時應了下來。  相較于大唐各區域,他對大唐臨界的數國確實較為熟悉。  甚至于他還不乏新羅、百濟、句驪等國地理志,湊成一本書也沒問題。  能走這麼多區域的不一定有他的文化水準和儒家地位,而勝出他文采和地位者又不一定走了這麼多區域。  在對大唐疆域之外地理志的描述上,難有多少人較之他更具備優勢。  這種域外之書無法與數千人編著的《括地志》做對比,但確實能對《括地志》做一番補充。  太子沒有攀比之心,而是有著補全之意。  一時間,李鴻儒只覺太子學了唐皇的本事,點撥之間將一些可能產生的矛盾直接化為烏有。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