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四十章 弘文館會

楊素代考,李鴻儒中得進士。  李鴻儒這份進士功名不算頂尖,但在他這種年齡時中進士者甚少,讓一些大儒呈現有興趣之色。  太子邀請,李鴻儒也不客氣。  他前往吐渾國的旅途中便不乏誦讀楊素標注的《九經》,不談齊齊講解一遍,如袁學真一般天馬行空講解卻不成問題。  甚至于因為有楊素的注解,部分之處精妙和見解獨到,較之尋常大儒水準更高。  進入弘文館掌經籍圖書,校理書籍,需要見識不凡,具備相應的資格。  這種資格至少要能折服其他人,才能讓人放心入弘文館。  拿了進士榜眼之名,李鴻儒有了入弘文館的基本資格。  若要將這份資格化成實際,便需要開講,靠著本身的學識折服他人。  楊素早早就未雨綢繆,只是不僅楊素沒有想到,便是李鴻儒也猝不及防,只覺展現的機會來得太早。  他攤手翻書,隨手截取了一段,開始侃侃而談。  若是有人插嘴一兩句,李鴻儒也能提及,轉而展開另外一番見解。  這是他讀了數年的書,即便沒有太吾相助,李鴻儒對書籍的每一處也極為熟悉,誦讀不成問題。  在儒家學識上,結合了楊素指點,《九經》絕對屬于他拿得出手的內容。  老生常談之言,但又帶入了楊素的見解,不僅有了新意,更是帶了極為深刻的解讀和見解。  行家開口便知曉深淺。  更何況有諸多大儒學識遠不如楊素,一席講解時,不免有人恍然,只覺往昔所學差了點什麼,直到現在才補全。  「妙啊!」  一席話落,袁學真不由嘆聲。  朱元適亦是點頭夸贊不已。  他素來挑剔,又喜嚴苛審核,但他也難有出口之言。  若是讓他講述,朱元適覺得自己還不如李鴻儒的講解水準。  「李卿講解穩中有出彩,不遜色于杜左庶子!」  太子亦是在台上發聲。  這份夸贊極高,頓時讓李鴻儒起身言謝。  杜左庶子便是杜正倫,這是太子左庶子,時常入皇宮給太子講課。  對方的學識在朝廷極為出名,位列朝廷大儒行列,也在此番弘文館的邀請中。  李鴻儒起身言謝之後,杜正倫亦是起身拜謝。  不論是夸贊者,還是被對比者,只要知識的水準到位,便沒有詆毀到誰。  「此前我听志寧兄談及你,說你伴隨太子左右,但武氣過于濃厚,如今听得一番談吐,文氣斐然出彩,我等年輕時遠遠有不及也!」  杜正倫提及的大儒是于志寧,這也是太子的授學老師,還是唐皇欽點的十八學士之一。  杜正倫吐詞有度,只是提及武氣過于濃厚。  李鴻儒覺得自己很可能背地沒少被于志寧罵。  也幸得太子從江湖司位置上退出,而他又常年在外四處跑。  只要伴隨太子,便免不了被說教。  若是親密一些,讓太子分了心思,必然要被授學老師批斗。  「左使郎文武雙全,是于某此前有眼無珠了!」  杜正倫開口,這讓于志寧不得不站了起來。  李鴻儒確實屬于他批斗的對象。  不管李鴻儒在江湖司搗鼓得有多好,但讓太子分心,一心想著出宮玩,在于志寧看來就是不務學業。  但有些人能玩,也能學,學識還不淺。  進士榜眼之名,弘文館的暢所欲言,已經足以證明。  若是李鴻儒有意,此時已經能去太學授課,若是能邁入元神五品,進入到元神顯化,便有資格在國子學授課。  他賠禮道歉時也不乏夸贊,這讓李鴻儒連連回禮。  「往昔在國子學听兩位大學士講課,多有裨益,才能有今日這番小見解。」  李鴻儒亦是極為謙虛,一時將一些大儒往昔的芥蒂消除了下去。  若是想成為弘文館學士,便少不得這些人的點頭,少有爭議下才能去朝廷申報成功。  這是一個儒生文人的圈子,只有具備了公認的名聲,才能進入到其中。  唐皇都不管麾下的諸多小職位,太子更無須多說。  太子引薦,剩下便是全憑自身硬本事。  李鴻儒態度很端正,一時讓眾多大儒連連點頭,不乏出言夸贊者。  這便算是過了,有了眾儒的認同。  有袁學真和朱元適兩位帶頭的夸贊,又有太子出聲,待得杜正倫和于志寧加入,塵埃基本落定。  只需以後做部分穿插,李鴻儒覺得成為弘文館學士有望。  弘文館學士可校理書籍,如同李淳風能去皇宮藏書閣借《周易》等書一樣,李鴻儒也能利用這種身份去暫時借閱《河圖洛書》、《鄒子》、《開元佔經》、《淮南子》、《金口訣》等典籍。  這些經典並非實際的術法,難于讓人修行出絕妙的威能,又屬于通用學習的典籍,限制性也沒其他典籍大。  弘文館便不乏此類書籍,只是完整性和譯讀難有皇家藏書閣中標準。  此關一過,李鴻儒只覺心下輕松大半截。  往昔不斷的誦讀終歸是起了作用。  當積累一點點匯聚時,也便有了最終的成效,讓一切水到渠成。  否則便是他人抬轎,李鴻儒也坐不上去。  待得入座,李鴻儒也傾听著他人之言。  弘文館中眾儒交流,不時也有釋家和道家的穿插。  自身大事被太子隨手帶過,李鴻儒松下了一口氣。  各家皆有各家之說,翰林宴大儒雖多,但大都是享受琴棋書畫。  待到此時,才轉換成了儒家眾人的嘴皮子講述各自見解。  一時間,李鴻儒只覺諸多各類講述的內容灌輸于腦海中,讓他隱隱有了幾分通透,讓基礎更為拓實。  不論是他講解《九經》,又有其他人提及元神之道的書籍,亦或展現文法,都是裨益之言。  有用便吸收,用不上便當長一些見識。  不乏也有不同之言,又伴隨著爭辯與爭吵,也被一些人做了批注和記載。  弘文館不斷校正書典,離不開這種場合的匯聚知識。  便是道岳大師等人也听得眉飛色舞。  眾僧人通曉佛法,但諸多處遠有不及,一些學識不免如听天書,但這也是他們獲取學識的重要場所。  小乘佛法可以預見未來,若是能綜合一些儒家所學,或許才會有進一步的推動。  儒釋道三家同在弘文館中,這種場景並不多見。  不乏有大儒臉色微動,待得大半日過去,太子才抬手宣告弘文館今日盛會暫時告一段落。  李鴻儒伴隨袁學真和朱元適外出,等到見了太子侍衛張猛,這才月兌身開來。  若能確定弘文館學士之事,李鴻儒還想去藏書秘閣中看看落日弓,爭取讓自己需要突破的能耐多收錄一些。  他隨著張猛而行,最終入了東宮。  東宮之中,諸多篆刻著佛像的風鈴懸掛,被和風一吹,隨即傳來清脆的風鈴聲響。  見得李鴻儒好奇,張猛亦是低聲開口。  「殿下去年大病了一場,諸多太醫束手無策,還是皇上請了天竺高僧祈福,殿下才痊愈了起來。」  前有普光寺的曇藏法師治愈帝後,後有天竺高僧給太子祈福治病。  從儒家轉到道家,最終求助到釋家僧人。  唐皇似乎沒了什麼選擇,只能盡量拖延著時間。  想到勝利班師回朝的段志玄,李鴻儒預感這位軍區大將很可能要倒大霉,被狠狠責罰。  唐皇顯然不會放過萬壽茶這種奇物,會去求助萬壽山。  在針對吐渾國之時,並不僅僅只是揚一揚國威,而是要真正打垮對方,直到臨近萬壽山。  這是唐皇所剩不多的出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