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夜議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夜議

說起來蔡楠當初是在內官監跟鄒義學辦差,文書歸檔的東西學了不少,軍事上是一無所知。

後來成了王通這邊的監軍,王通這邊有個很良好的風氣,那就是沒有什麼蒙混的庸人,大家都是盡可能的學習和了解,這麼多年下來,各個崗位各個差事上的人,都有很了不得的進步。

蔡楠當初內廷文吏,現在則是在內廷各監公認的知兵之人,將來御馬監掌印和司禮監提督京營那個位置是少不了的。

徐廣國將自己所搜羅到的那些,自己覺得有用的部分,盡可能的都送到了這邊來,寫在了信上。

但這些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夠寫在奏折上,必須要歸納整理,找出什麼才是最適合達到目的的資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咱家不過是管著後勤輜重,那里說得上知兵。」

蔡楠客氣了一句,卻將信紙拿起,從頭仔細看起來,這次用的時間可比方才多了很多,神情也是仔細了很多。

等放下信紙之後,蔡楠拿起酒盅摩挲幾下,沉聲開口說道︰

「信上所說的先不提,只說近日海上陸上來到的消息,倭寇十余萬入朝,這個應該是能確定吧?」

「公公在津門,消息應該是比呂某這邊更快,應該能確認在二十萬上下,這些人根基都在京津一帶,妄言對他們沒什麼好處。」

「二十萬,二十萬……」

蔡楠口中念叨幾句,然後才說道︰

「自萬歲爺登基以來,大戰人數過十萬的也就是四次,征歸化,征建州都是國公為帥,而且大獲全勝的,遼鎮李家西征多倫是一次,東征女真是一次,一次慘勝,一次慘敗,其他人再也沒有這個資格。」

呂萬才那邊點點頭,起身在一旁的書架中拿出筆墨紙硯,磨墨準備記錄,蔡楠說的很慢,顯然是邊想邊說。

「…….五千遼西騎兵失陷在平壤城,要這麼算的話,倭寇的戰力不會次于女真和蒙古」

說到這里,呂萬才補充說道︰

「世宗時東南倭亂,那些所謂的倭國殘兵敗將就已經是讓我大明官兵頭疼非常,這個也是要提的,何況這次還是那倭國首輔派來的倭國官軍。」

蔡楠點點頭道︰

「就是這個意思,呂大人說得好,倭寇二十萬,然後根據這個測算戰力,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可怖,不能掉以輕心,要不然就要釀成動搖國本社稷的大禍。」

說了幾句,蔡楠端起酒盅抿了一口,緩聲問道︰

「呂大人,入朝平倭,這等大戰已經算是國戰,你想想,大明這麼多武將,現在誰有資格當這個大帥,率軍入朝?」

「不瞞公公,呂某這邊只知道國公,其他將領卻不知曉。」

「還有宣府總兵李如松,還有李虎頭。」

說到李虎頭,兩個人情不自禁的干咳了聲,都有些不自在,蔡楠清清嗓子,開口繼續說道︰

「虎頭年紀小,而且未曾獨領大軍出陣,聖上未必會考慮,不過這李如松卻不一樣,他在宣府當總兵這麼多年,大小戰斗參加不少,雖說和咱們國公沾光的多,但功勛畢竟在那里擺著,而且入朝作戰,畢竟在遼鎮之側,不管是從地形熟悉,還是調動遼鎮兵馬上面,李如松都有個熟悉的優勢。」

「而且朝中恐怕不少人都不願意國公那邊再有什麼立功的機會,李家一貫在朝中關系不錯。」

呂萬才接口說道,蔡楠點頭,輕嘆了口氣說道︰

「要強調倭寇的強盛,要強調此戰的要緊,要強調誰人能帶領大軍得勝,雖說這些道理都擺在這兒,可要是說的人人微言輕,效果也未必會好多少,說句大不敬的話,萬歲爺如今玩的時候多,問政的時候少,有些事情未必如從前那麼明白,恐怕還是誰說听誰的。」

說到這里,呂萬才也是有點為難,放下筆開口說道︰

「公公說的有理,如今咱們這一邊,品級高的,一個是呂某,一個徐大人,此外還真就沒什麼有份量的人了,那工部尚書潘季馴是咱們拿銀子給他印的書,不知道這個……不去說他,倒是宮里這邊,還要請蔡公公多多活動。」

「一個三品,一個四品,再加上那幾個六七品的,實在是不太夠,宮里那邊倒好說,鄒公公明白這個,有他張羅,再有小亮那里幫腔,總歸是差不了,關鍵還是在外面,呂大人,勛貴那邊可有什麼法子?」

蔡楠搖頭,呂萬才露出一個苦笑,也是搖頭說道︰

「無非是陳家、唐家,可這些人家蔡公公你也知道,一看就知道是咱們一系的人,恐怕咱們張羅起來這麼一說,立刻有人在這上面找毛病了,到時候恐怕釀成朝爭,糾纏起來,那可就沒個結果了。」

「也是這個道理……」

蔡楠沉吟了下,末了卻是嘆氣說道︰

「總歸要做的,呂大人先安排能動用的那些清流鼓噪吧,總歸要出聲,一聲不出,就被別人默認了,總要起個頭。」

「今日里就是要和蔡公公敲定個章程,明日就讓他們開始上疏上奏,倒是要看看徐大人那邊了,徐大人那邊說是會做些文章,這個勢要造起來。」

遼寧巡撫徐廣國派到京師來的使者絡繹不絕,一封封奏折遞送到宮中去,通報情況分析時局,也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奏折進宮之後很快就是流傳出來,傳揚的朝野皆知,皇宮大內是個篩子,存不住什麼事情,這個不假,上上下下也沒什麼疑心,由他去就是了。

可要是有心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次的消息泄露和從前有些不同,從前的泄露沒什麼章法,就算是同一份奏折,也會有部分大家都知道,部分大家不知道的情形,這次可不一樣,凡是遼寧過來的奏折,不管事情大小,都會在京師里傳揚開來,而且信息格外的完備,顯然是有人看到了奏折全部內容。

眼下這麼多的事情,也沒什麼人去在乎奏折的泄露,再說了那些本就不是什麼大事,由他們傳就是了。

徐廣國這奏疏上說的東西不少,不過在朝中各位大佬來看,如今這樣局勢這般要緊,奏折上所說的事情未免太過瑣碎了。

比如說徐廣國說道,遼西將門一門心思都在做生意上,親衛標兵操練的少,都是用在護衛貨物商隊,往來于大明內外,遼西將門在關外關內大量置辦產業,天津衛這等寸土寸金之地,遼西將門在這里的產業密布,商行店鋪貨棧數量都是不少。

而且這是個上行下效的局面,一干將主這個德性,下面的軍將頭目,家丁兵卒什麼的,根本沒有什麼將門武家的本份,都是爭先恐後的置辦產業,每次在將主的商隊中夾帶私人的貨物。

兵將不喜好武事,專心追求財貨,這樣的軍隊那里談得上什麼戰力,祖承訓在平壤之敗,看似是種種偶然,實際上也是必然。

徐廣國還在奏折中自責不少,說是自己來到遼寧之後,因為這個省新設,而且遼寧不設布政使司,巡撫專管,所以他把大量的經歷花費在了民政之上,對軍事上抓的不夠,遼寧三鎮也就是原來的遼鎮,在那次和女真以及蒙古聯軍的大戰中損傷了元氣,至今還沒有恢復過來。

沒有恢復過來還好,三鎮的兵馬還是能夠維持遼寧的治安,雖然說,近三鎮的兵馬用來維持一行省的治安,頗有些殺雞牛刀的意思,不過遼寧現在雖然僅僅是遼東區域,實際上管轄的地盤,來往于其中的百姓民眾,卻是草原和白山黑水以及遼鎮本地的各族居民往來,草原上和白山黑水之間的大小部落也都不是全部甘心臣服。

遼寧三鎮,要保持在隨時鎮壓和維持治安的狀態,也是不得閑的,而且始終沒有得到過什麼有效的補充。

這徐廣國還從什麼朝鮮軍民的口中,又從什麼商人的口中,說那倭寇兵卒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卒宿將,能征善戰,韌性極強,而且火銃頗為犀利。

徐廣國這邊說的瑣碎,不過綜合起來看,卻很容易讓人產生一個印象,遼寧先有的軍力維持遼寧現在的局面已經有些捉襟見肘,而且原來遼鎮的力量非但沒有恢復,反倒是在不斷的敗壞墮落中;正在朝鮮的倭寇大軍甚是強悍,不能掉以輕心,遼寧本地的兵馬不堪用,那就要調兵過來,既然遼兵本身在墮落敗壞,那麼宣府總兵李如松熟悉遼鎮兵馬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

倭寇勢大,朝廷必須要調集大軍才能徹底平定剿滅,誰來率領大軍,誰能夠擔當此任……

不過,徐廣國身上的標簽也太過明顯,不是中立一方,說服力就不那麼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大明上下,現在的注意力都在誰應該為帥上。RO!~!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